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
《题浔阳楼 自此后诗,江州司马时作。》作品评述:①大江:指长江。②寒见底:冬日江水清可见底。③匡山:庐山。④青倚天:形容庐山山峰高耸入云。五言古诗《题浔阳楼》,是诗人任江州司马时所作。这两句是说,站在浔阳楼上,看见的是近处的长江水清见底,远处青翠的庐山高耸入云。俨然一幅宽广寥阔、山青水秀、色彩鲜明、景象逼真的山水画。--引自李济洲编著之《全唐诗佳句赏析》 免费查诗词大全